按照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工作要求,景德镇陶瓷大学利用暑期时间,启动了学员回访活动。本次回访深入学员所在地,通过走访和面谈的方式,直观地了解到非遗培训学员的传承现状以及通过培训后技艺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回访第一站:小面塑,大人生,多彩人生朱月香
朱月香是徐州市面塑非遗传承人,是学员中手艺最多的一位能手,除了擅长的面塑,泥塑、绳编、剪纸都是她的拿手绝活,正因为此,她才在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本次第一位回访的学员。
因为优秀,朱月香受“户部山古民居”景区的特别邀请,免费入驻景区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步入她的工作室,立刻被色彩鲜艳的各式面塑吸引,有红楼梦的故事场景、有八仙的故事场景、更多的是带有她童年记忆的场景。朱月香为我们逐一介绍了这些作品创作的灵感与创作过程中的艰辛。
朱月香工作室合影
在面谈的过程中,朱月香给我们展示了她在培训后创作的部分作品。“因为面塑比较难保存,很多顾客爱不释手,购买时却犹豫不决,针对这种情况,我一直在寻求突破,希望能通过陶瓷泥料来表现面塑的创作手法。”朱月香说。虽然这种尝试现在探索阶段,但她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通过培训,朱月香的创作思路打开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陶瓷也成为了她创作的一个载体。
在我们到来之前,她刚刚受邀参加徐州市文广新局的文创产品开发会,会议上她提出的以陶瓷为载体,结合当地的汉文化开发文创产品,这个萌生于培训期间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认同。培训结束后,她多次往返景德镇进行调研创作,目前已经有了初步的样品,下一步将从细节上进行完善。
和传承人面谈
朱月香的另一个身份是教师,她承担了徐州市中小学手工课的授课任务,包括面塑、泥塑、剪纸和绳编,培训结束后,她又开设了陶艺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欢。这些课程的开设,对非遗项目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填写问卷表
鉴于朱月香在陶瓷制作方面的成绩,我们邀请她参加即将举办的2017年陶瓷研修班,希望她通过深度学习,早日做出满意的作品,实现自己的梦想。
回访第二站:奇石瓷画杨增超
杨增超是本次回访的第二位学员,他从事的是创新型非遗作品的创作。以大自然中的奇石为材料,结合彩绘技法,在瓷盘或瓷板形成一幅立体的山水画。
杨增超做所以萌发这种利用石头作画的想法,是因为自己学习园林设计出身,又喜欢收集购买大小石头收藏和观赏的缘故。
来景德镇培训之前,由于缺少对颜料和材料特性的认识,杨增超买来颜料直接在菜盘子上作画,然后用微波炉烤干。这样创作出的作品颜色暗沉,费时而且还不好保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通过在陶大的一个月培训,他掌握了釉上彩装饰和烧成工艺,从景德镇购买了一批色料,购置了电窑炉,把工作室的设备进行了整体改造。“现在烧成的作品颜色鲜艳,层次分明,效果好,易保存,而且采用电窑炉烧成简单方便,再也不用每天盯着微波炉了”杨增超高兴的说到:“客户越来越多,满意度也越来越高了”。我们在户部山古民居景区里,看到了好几处有摆放他的作品。
除了创作之外,杨增超一直在从事12岁以下儿童陶瓷绘画培训的工作,他想把景德镇釉上彩的装饰技艺在徐州进行推广,为景德镇制瓷技艺项目的传承、传播尽一点微薄之力。
回访第三站:陶瓷上的刺绣,大丰瓷刻陈银付
7月18日,回访第三天,再次见到了这位外形粗犷,内心细腻的大男孩,他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瓷刻艺术家,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瓷刻)代表性传承人陈银付。
大丰瓷刻是以瓷器为载体,以金刚钻、铁锤为工具,凿刻瓷体产生崩瓷效果,使艺术作品物象肌理再现于瓷体表面的地方传统美术。因为其工艺甚为精巧,在民间,能掌握这项技艺的人可谓凤毛麟角。陈银付不仅很好的传承了这门艺术,更让这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异彩。2016年的“江苏城市形象英伦展”,陈银付创作的《麋鹿王》《英国女王》两件瓷刻作品被作为友谊的纽带留在了英国。
“瓷刻的创作是通过艺术家的构思将书法的线条、绘画的构图、雕刻的刀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项综合性的造型艺术。在瓷器的釉面上进行雕琢,稍有不慎,就会产生爆裂,工艺要求极为严苛。有些作品一个部位都要刻很多层,一幅作品都要敲几十万、几百万下。这个工艺一点不逊色于刺绣,所以大丰瓷刻被称为陶瓷上的刺绣。”陈银付说着就开始给我们演示。
陈银付在瓷刻艺术领域取得很大成绩,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比赛,多次获得国家级金奖。“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瓷刻,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它,关注它,甚至从事它。”陈银付说“在工作之余,我会鼓励一些美术基础良好的年轻人从事瓷刻艺术,掌握瓷刻技法,现由部分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比较优秀的瓷刻作品。”
然而陈银付不满足于瓷刻艺术,他在大丰成立了“侍郎文化传媒公司”,更好地推广当地的非遗项目和成果。在参加陶大组织的非遗培训后,他产生了在自己设计建造和营运的景区里推广景德镇瓷文化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个想法,他已经将景区的营销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并多次深入景德镇寻找合适的资源。
陈银付从事瓷刻已逾15个春秋,他的执着与努力,让他的瓷刻技艺越发的炉火纯青,让他把制作困难的瓷刻技艺,变得得心应手。在高硬度极易爆裂的瓷盘、瓷板、薄胎瓷瓶上,成就了一幅幅宛如彩绘的瓷刻作品。
回访的第四站——浙江杭州,对杭州2位学员胡云鹂和罗洪文进行回访
本次回访的这两位学员培训期间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喜欢说,喜欢笑,正如他们的名字,一个声音如黄鹂鸟声清脆悦耳,一个能言善道,谈笑风生。
胡云鹂注册了三个公司,从事的是私人订制和文创产品的开发营销。一方面,她根据客户的要求,融合当地文化元素,从产品的器型、寓意方面入手,为客户设计定制产品;另一方面,根据公司定位,结合市场需求,设计礼品向大众销售。其中,她所开发的青瓷创意产品具有着超强的设计感。
胡云鹂充满活力,雷厉风行,对我们晚上的到访热情不减。稍作休息,就开始为我们介绍她的从业经历,并逐一介绍她公司开发的产品,从每个产品设计灵感的来源,以及设计初稿到定稿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创业者的智慧和她背后的艰辛。她表示,原来的客户都是慕名而来,公司只选择接一些大企业的业务,现在受到市场的影响,她们一方面主动出击,寻找客户,另一方面,在自身业务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只有产品不断更新,才能更好的拓宽业务渠道。“通过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一个月的培训,开拓了眼界,打开了思路,为公司在夹缝中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保障,特别是在培训期间结交的学员,每次和她们交流都能获得一些自己以往不能了解的市场动态。”胡云鹂告诉我们,“今后创作作品将吸取景德镇元素,将釉装饰上从单一的青釉向褐色、红色釉色多元化发展;同时在今年进行市场调研,购买一台先进的自动雕刻设备,淘汰现有的老设备,保证开发出更精良的产品”。
罗洪文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嵇锡贵的弟子,他从事的是越窑青瓷的研究工作,制作的是古香古色的越窑青瓷。因其精湛的工艺,他是唯一一名有两件作品同时入选G20峰会、并在G20峰会接待大厅进行展示的工艺师。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越窑产地一带古属越州,所以后人称之为越窑。越窑瓷器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其中的上好制品也称“秘色瓷”。经历了上千年的时代变迁,越窑青瓷的很多制作技艺已经失传,其中就包括“秘色瓷”的制作技艺。罗洪文因受朋友的熏陶和个人的兴趣爱好,阅读了大量的关于瓷器和越瓷的书籍,并不断向专家、学者请教。十多年的潜心研究,探索实践出越窑青瓷成型的拉胚、纹饰的雕刻技术和烧成工艺。
“陶瓷制作技艺虽然是一项传统的技术,但是随着时间、用途等因素的变化,后来者必须要以创新的观念去挖掘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罗洪文告诉我们“这也是我选择去参加非遗培训的最大动力。通过培训,聆听了景德镇陶瓷大学诸多专家教授的讲解,个人的理论基础加深了,视野拓宽了,理念也跟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我今后更好地进行研究创作提供了保障。”后期,罗洪文将尝试创作一些釉上彩的作品,计划开发《红楼梦》系列瓷。
在回访期间,罗洪文带领我们拜访了嵇锡贵大师,并参观了“杭州西溪贵山窑陶瓷艺术馆”。在参观中,从作品的文化背景、创作思路及表达的寓意给我们介绍了艺术馆中的每一件珍品。整个回访过程胡云鹂全程陪同。随后,两位学员接收了我们的问卷调查。从问卷反映,对我们的培训总体比较满意,培训达到了他们的期望值;对我们培训内容的安排基本满意,建议适当增加一些实践和考察课程。
最后一站——浙江遂昌,去探访那里的三位学员。
遂昌三位学员曾参加陶大2016年陶瓷装饰班第二期的学习,分别从事龙泉青瓷、夏陶和黑陶。
第二天一早,我们首先前往学员夏利长的工作室。走进他的工作室,我们就被挂在门前的三块牌匾“夏陶工作室”、“遂昌育才小学陶艺实训基地”、“遂昌世外陶园黑陶工坊”三块牌匾深深吸引,并对他从事的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落座后,夏利长为大家介绍了近二十年来他的个人发展之路。“我性格比较执着,爱玩泥,任何一件事情,只要认定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因为这样的个性,夏利长完成了三次华丽转变:第一次从工作已经近20年有余的黑陶厂辞职,创办了遂昌世外陶园黑陶工坊;第二次,由于个人的努力和技艺被县育才小学的校领导看中,特聘为陶艺课老师,开办了遂昌育才小学陶艺实训基地;第三次,想要设计制作环保的茶器,“夏陶”成功面世。
在创作之余,夏利长依托“遂昌育才小学陶艺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办陶艺培训班,利用周末给热爱陶艺的各界人士传授陶艺知识,推广陶瓷文化。
随后,在夏利长的陪同下,我们一同前往廖丽莲学员的公司——处州窑文昌青瓷进行回访,这里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院、西安美院陶艺实习基地,丽水市女大学生创业指导和实践基地,同时是上海雪拉同企业定点生产基地。
廖丽莲是龙泉人,因个人成就被遂昌政府引进到遂昌三墩桥文化村落户,一呆就是一辈子。“我热爱这里的山和水,也热爱我在这里精心开办的企业”她告诉我们:“我要在这里把龙泉青瓷发扬光大”。
进入公司,廖丽莲正在忙碌着,一边指导员工生产,一边指导员工装窑,忙的不亦乐乎。随后,她给我们展示了公司的产品,并从产品种类、成型工艺、烧成工艺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公司除了做一些常规产品外,还做一些私人订制品,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喜欢青瓷的朋友”廖丽莲介绍到“从陶大学习后,我的眼界更开阔了,思考问题也更大胆和全面。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对公司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定位,一方面健全陶艺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前来实习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建立交流合作中心,加强与各产瓷区和政府的交流与合作;第三建设一个比较有品位的展厅,更好地向社会各界展示文昌青瓷的成果”。她的这些想法已经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下一步将进行建设规划和审批。预祝文昌青瓷越办越好,预祝廖丽莲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当天回访的最后一位学员是潘君兰,她之前从事的是黑陶生产,自从参加培训后,她接触了宜兴的学员,爱上了紫砂,现在也处于转型期,在研究着怎么做紫砂,怎么做好紫砂。
回访期间,三位学员接受了我们的问卷调查,他们总体对我们的培训感到满意,认为培训达到了期望的效果,通过培训更新了发展和创作理念、开拓了视野,对今后的创作和创新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来源: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