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竹艺研修班旨在促进非遗传承发展和技艺的创新。
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非遗处的大力支持下,这两天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跨界交流创新课程正在火热推进中,让我们来看看设计师跨界专场的情况吧!
20位非遗木雕传承人+6位国内外设计师=竹艺非遗融合跨界创新课程
肖敏老师与竹艺传承人进行探讨交流
章贡竹雕郭英雄进行创作
竹编工艺莫艳华进行创作
竹编艺人李毓书进行创作
界首竹编王银进行创作
临川蔑编徐建元进行创作
非遗跨界创新组一:
何然(留法独立设计师)✖程阳(徽州竹雕)/蒋永青(徽州竹雕)/蔡天树(莆田留青竹刻)/王顺建(嘉定竹刻)
作品名:【梅兰竹菊】系列
作品说明:设计师根据四位老师的不同雕刻手法,分别设计了不同的作品。其中留青竹刻包银做成皮具上的装饰包扣,深浮雕竹刻内部镶银做成手镯,即可防止竹裂又具装饰性。
非遗跨界创新组二:
肖敏(雕塑家)✖肖正清(会同县肖氏主编)
作品名:儿童平衡车
作品说明:儿童平衡车是针对幼儿平衡能力而设计的一种供滑行车,需要靠脚持续蹬来代步、娱乐。这款跨界合作的儿童平衡车,是将竹条加热增加其弯曲塑形的灵活度后,再制作出幼儿比例的自行车。设计师和传承人最初合作的灵感来源,是因为彼此都有孩子,想为孩子设计一些有设计感的玩具。儿童平衡车利用了竹子轻、韧性好的特点,而且用竹子弯曲的灵活度塑形为一辆酷且好玩的童车,它没有链条,没有蹬条,仅靠脚蹬,这样的设计为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
非遗跨界创新组三:
孙洪英(梁平竹帘)/戴剑雄(黄岩翻簧竹雕)/赵沛霖(大石竹编)
作品名:和合.韵
作品说明:作品利用黄岩翻簧竹雕、竹帘和普通麻布以及竹子的巧妙结合。作品由两层布构成,正面中心采用翻簧竹雕圆屏,四周用麻布包边,展现的是翻簧竹雕的古韵之美,图案为水仙,以线刻和火烙两种技法结合,表现以高洁,典雅之感。底部以传统竹帘铺底,即保护又美观,又体现出了包的多元化材料。包带直接采用毛竹劈以篾条,简约而不失风韵。整体多样化的材料与技法,传统与夸张的碰撞,在现代审美中注入传统的血液,创造出和而不同的韵味。
非遗跨界创新组四:
宋连生(子曰服饰创始人)✖牟寅初(梁平竹帘)
作品名:竹·山见青
作品说明:上善若水,水性至柔,润物细无声,竹乃有节。掌有快刀,劈竹为丝,蚕丝为经,织竹为绢;脱意于青绿山水,再取蚕丝打籽作绣,层峦叠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个手包,有竹,有蚕,有皮,可织,可编,可缝,亦可见东方生活美学。
与牟老师商定竹帘之高端为竹绢,可用其通透之特性结合传统刺绣,加之手缝皮包工艺,作一款本土手工美学的包包。
非遗跨界创新组五:
宋连生(子曰服饰创始人)✖陈嵩(青神竹编)
作品名:竹·万物生
作品说明:天生万物鳞毛虫羽。且于山麓选竹伐竹劈竹,竹细若丝,编织穿插,遂有鸣蝉蟋蟀蜻蜓之栩栩如生,以银仿竹,更增其精致奢华之意,可用作胸针之物。往日之竹编手镯,只为老艺人之闲暇偶作,哄孩童而已,以银替竹或银竹相伴,虽不改手镯之编法,成品保有原工艺之趣味与精致之余,更合时尚之风。
非遗跨界创新组六:
陈文(产品设计师)✖袁建虎(竹编工艺)
作品名:竹箱包+泡泡的包装
竹箱包利用竹编材料,设计师与传承人想赋予竹编的物品更多实用的功能,内部利用竹隔板区分出包内的格局与内衬,且使用皮革材质作出品质感与耐磨度性质,上面附加了弹性皮筋稳固箱内的物品。他们觉得传统工艺的艺术形式需要创新,而现代工业设计需要传统文化和工艺为之提供养分,这二者刚好是传统文化与工业设计交流对接的碰撞。
非遗跨界创新组七:
陈文(产品设计师)✖杨隆梅(道明竹编)
作品名:竹编玻璃盖碗
竹编玻璃盖碗利用极细的竹篾材料,在盖碗上进行编织。使得玻璃的晶莹剔透展现地更加精致隽永,而当热水倒进碗中,碗外的竹篾也很好地形成了隔热层,从而达到隔热效果。设计师和传承人觉得传统工艺在过去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形成,普遍存在材质单一,手工成分较重等特点,较少应用于新时代的日常产品上,他们试图想要让竹编这门艺术形式历久长青,更加贴近现代生活,更加广泛地服务于群众的诉求。
非遗跨界创新组八:
苗海燕/周爱华✖杨昌芹
作品名:《霞缕竹韵》系列
作品说明:霞,有日出日落之时无限多彩的焕美,缕,是有衣、鞋的谐音和字面联想,也有手工匠心的千丝万缕,也有细细竹丝的编制的千丝万缕,“霞缕”也是古诗中的用词。竹韵,是传承人竹编手艺的蕴意。传承人利用青色和黑色结合的竹丝进行编织,设计师运用图形的创意设计,将竹丝运用在鞋子、衣服上。将竹丝通过高温进行熨烫,后面附麻布结合,再用针线连接,运用在服饰、鞋履的非运动位置,例如领口、脚背处。这种工艺目前还在尝试中,设计师想尝试运用中国传统的竹子材料,通过对这种材料最大利用度的延伸,从而设计出中国人高级定制奢侈品衣服、鞋履。
合影
(来源: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