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9 每周推荐
研培计划稳步推进,传承人群收获颇丰——2016年度研培计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选摘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09日

【编者按】2016年,文化部、教育部在先期试点基础上,全面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对2016年1月至10月研培计划组织实施工作总体情况及效果开展评估。现将报告主要内容选摘如下:

清华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参观非遗班学员的技艺展演

清华大学传统对话传统”1+1创新作品

景德镇陶瓷大学培训现场

石河子大学枝条编织培训

新疆大学2016年维吾尔族刺绣传承人群普及培训学员

黔东南第一期结业

上海工艺美院果洛传承人群培训班

江南大学回访研陪计划学员

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聚焦传统工艺振兴。

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的要求,2016年度研培计划着眼于传统工艺项目,覆盖面大,参与面广。

具不完全统计,1月至10月,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5所参与高校举办研修、研习、培训班160余期,涵盖笔墨纸砚制作、纺染织绣、金属锻造、漆器髹饰、琉璃烧制、陶瓷制作、传统餐饮、传统建筑营造、古籍修复、书画装裱、雕版印刷、藏族唐卡、木版年画、竹编、剪纸、传统雕塑等诸多领域。参与学员主要为传统工艺项目从业者,以及部分小微企业、作坊、合作社的管理、研发人员。文化部还重点组织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传承人群整建制赴中东部地区接受培训,部分培训班还招收了一些残疾学员,发挥了研培计划在帮助相关人群脱贫致富,促进就业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

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国家和地方联动,组织保障及时有力。

文化部、教育部先后印发《文化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6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参与院校名单的通知》,明确实施目的、对象、时间、规模、机制、步骤及要求。

文化部对研培计划的实施予以了高度重视。2016年3月,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同志在清华大学参观研培成果展时,明确指示:“要抓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这项重要‘文化工程’,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使非遗进入老百姓的家庭生活,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出去、活起来。”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多次出席相关工作会议和学术论坛,开展实地调研,阐释研培计划的实施理念,解读工作要求。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和参与高校积极配合,组建专业团队,整合资源,分工协作,为研培工作的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参与高校积极性高,充分调动校内外教学资源,有效做好学员管理和后勤保障。

2016年参与高校多为国家和地方在相关领域有专业优势的高校,设有相关专业学位授予点,有的还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或传承场所,具有实施研培计划的教学基础和条件。各高校充分发动本校师生参与,并积极引进外校优秀师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文化创意、衍生品设计与营销方面的人才,通过跨界合作,不断充实、壮大师资队伍。部分高校还邀请国际专家举办讲座,参与教学。

为确保受训学员安全顺利地在高校完成培训,各高校与生源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密切合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员管理,做好后勤保障。大多数高校在学员入学时就通过发放学生手册,明确管理制度,规范学员行为,同时提供各项信息服务,既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为来自不同地域和领域的学员尽快融入高校生活,适应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帮助。各高校都组建了学员管理和后勤保障的团队,安排教学和生活场所、配备必要设施和管理服务人员。

课程内容针对性较强,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实现“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目标。

根据“考虑受训人群的实际情况,因人因事施教,坚持问题导向、作品导向,坚持案例教学”的要求,各参与高校严把教学质量关。一些高校在授课前将学员信息和需求编辑成册,发放给所有参与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或通过问卷调查、微信反馈等手段,分析监督教学效果,及时进行教学评估,动态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内容上,各高校均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如天津工业大学针对两期传统棉纺织技艺培训项目,将现代设计理念引入传统棉纺织技艺,对传统粗布进行了一系列的用途拓展,最终设计出了一个模拟家庭场景、以家庭软装为主的结业展览,开阔了学员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许多高校根据项目传承特点和学员需求开设了美术基础课程。相当一部分学员认为开设这一课程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和传承水平,“通过色彩、素描、线描、国画的基础理论以及简单的实践,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的艺术和审美能力”,“提高了我们传承人的各方面素质和水平”。有的学员还提出增加美术培训内容的要求,“让学员们能更开阔自己的眼界”。

在实施过程中,各高校不断加强完善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考察观摩、交流研讨、作品展示的培训模式。多数研培高校设置了小班教学、分组教学,并配备专业教师跟踪指导。一些高校还根据学员情况和教学需要,探索在课程设置上做个性化调整,如中央美术学院和江南大学,均采用了三段式教学、创作、展览模式,为学员消化教学内容,创作结业作品留出时间。

注重学员与师生双向互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传播。

各参与高校普遍将实施“研培计划”与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在校师生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结合起来。受训学员走进高校,在现代化的学术氛围和教育体制下“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更多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高校人才培养及科研工作提供帮助。传承人群走进高校,与高校师生交流互动,互通有无,无疑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少高校老师表示,研培计划让高校教师对非遗有了更深的认识,对非遗传承人有了更多了解。各高校将结业成果展示活动作为传播非遗保护理念和成果的重要途径,在展览场地选择、布置和相关宣传工作下了很多功夫,吸引众多师生和相关从业人群观摩学习。不少高校以实施研培计划为契机,申请设立了相关工作室、实验室和传承场所,建立资料库,同时以此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注重跟踪服务,采用多种方式拓展研培成果,推进高校与项目传承地的互利合作。

为确保研培计划成果落到实处并得以拓展,切实帮助传承人群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及设计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各参与高校与相关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学员结业后,做了大量的跟踪服务工作。各高校通过建立了师生及学员微信群,密切关注学员结业后的传承实践,及时提供帮助。文化部则组织暑期回访等举措将结业后的跟踪服务推向高潮。

各地、各高校对暑期回访工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据非遗司收到的回访报告显示,回访团队能按照函件要求,到“学员来源地和非遗项目所在地,考察非遗项目及当地文化,走访传统工艺企业和作坊,访谈参训学员和其他传承人群”,“评估教学效果”,“了解把握相关非遗项目的特征、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回访过程中能做到“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并注意尊重当地民族宗教风俗习惯”。一些高校探索与项目传承地互利合作,为传承人群提供长期学术支持,创造了条件。如四川大学就以回访为契机,与绵竹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决定以年画研究和开发为核心,校地合作促进绵竹市文化经济全面发展。

参与各方对“研培计划”实施效果满意度较高

各省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认为研培计划的深入实施将激发传承人群的积极性,促使其有意识地将继承与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路。

参与高校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科建设的高度,积极组织实施研培计划,认为与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合作顺利,工作实施效果较好,希望研培计划继续深入实施下去,并逐步总结经验、加强交流,理顺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

受训学员学习热情普遍较高,认为研培班达到了“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预期。调研过程中,许多班主任反映,学员课后往往不愿离开,踊跃与教师交流讨论。晚上大多熬夜创作,精益求精。在调研座谈会和调查问卷上,多名学员表达了延长培训时间的愿望,希望在增加培训机会的同时,增加培训时间及培训项目。

(本文选摘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6年度“研培计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