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辈的竹编技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着谓之器”,
古文故少有记载。
世人以其技艺易学,后知非也。
而今为雅俗之艺,颇得文人雅士赏识。
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竹艺研修班邀请20位竹艺非遗传承人与4位荷兰当代设计师共同携手创作,探索非遗传承的创新道路。借着这次竹艺研修班的机会,我们一起来认识下道明竹编。
杨静竹编作品《竹篮》
道明竹编的特质
道明竹编是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崇州市道明镇地处川西平原,竹资源丰富,该镇竹编历史悠久,编制材料、工艺独特,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所产竹编造型别致,精巧细腻,经久耐用。产品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道明日用竹编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静竹编作品《满天星手提篮》
编制过程:材料特质。道明竹编的原料,一般是生长3年左右的慈竹。这一时期的慈竹由于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具有坚韧柔软的特点。同时,百笳竹为辅。慈竹的“慈”顾名思义,慈软柔和。这种竹,节长,质细,性糍,富有弹性,可多层启剥,不易折断,编出的竹制品,造型别致,精巧细腻,经久耐用。
李婷竹编作品《竹篮》
工艺特质:编制产品时大体按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循序渐进。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将竹片或竹丝用天然植物草木染色后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杨静竹编作品《圆形果篮》
先辈文化后人传承
道明竹编非遗传承人杨静
自幼跟随父母学习竹编,在十四岁独立完成一件主编产品,上学期间利用假期会参加一些竹编作品创作,现就业于道明竹编精艺合作社。
杨静竹编作品《听海手提包》
1、您认为传承竹编技艺的意义在于什么?
我觉得现在的竹编是先辈们遗留的手艺,我们应该保留甚至将这项手艺发扬光大。竹编技艺可以说具有地域性、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是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表征,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也是地方性特色产业,它主要利用传统的手工加工方式,也算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就业机会,安民于当地,所以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竹编技艺利用当地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对于保护地方性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意义。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好处。
杨静竹编作品《向日葵手提包》
2、您觉得竹编技艺会有什么样的创新和发展呢?
竹编技艺在原有的基础上,可能会与一些新材料相结合,也可能编制出一种新的形式,从而发展与创新。通过这种与学校的交流,共同参与,逐渐进步,大家共同的奇思妙想也许会生成新的形式。而且在这种交流中能使竹编技艺得到发展,让竹编技艺在创新中获得新生。从农用产品到工艺美术品,道明竹编从没落到新生。以后需要我们更加积极的去弘扬和创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项古老技艺。
杨静竹编作品《竹篮》
3、作为道明竹编的传承人,您有什么想法?(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价值怎么被社会发现?)
保留最原始的,又不断的创新,这样的传承才能在适应现在社会的同时又不会被丢掉。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这一传统技艺将面临失传。所以对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一道明竹编进行保护,已刻不容缓。我希望通过与学校交流或其他形式,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竹编技艺的神奇与其趣味,让这项传统技艺不断地传承下去。贡献我自己的一份力,组织团结大家共同去完成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竹编技艺可以一直发展,而且越来越好。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让这项技艺以更好的形式传承下去,竹编技艺的价值也许会通过大家的不断了解和发现以及各种交流活动逐渐被更多人知晓,从而使这项技艺的价值更多的被社会发现。我们的责任就是让大家了解竹编,努力创新竹编技艺,让它越来越好。
杨静竹编作品《竹篮》
李婷
道明竹编非遗传承人
李婷是竹编艺术的后起之秀,也是道明竹编技艺的传承人之一,她2012年在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师从赵思进先生学习竹编技艺。放弃大学所修专业,成为一名竹编艺人,其他人对于她的选择甚是不解,而李婷则有她的原因:自幼在道明成长,这里每家每户都会编一些东西,浸濡在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就对竹编产生深厚的兴趣。倘若生活中没有了竹编自己会若有所失,这些心灵手巧的竹编艺人坐对韦编,在竹篾清香之中创造工艺品也不失为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
李婷竹编作品《竹篮》
李婷讲起儿时记忆,那个时候看大人做竹编工艺品,觉得竹编很简单。用小刀划开竹片,再将其互相缠绕,不一会儿就能做出一个精巧的手工艺品。而当自己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个小物件时,才发现竹编看似简单,实则繁复。砍下竹子后还需要去青、剖片、日晒等多重工序,互相缠绕则需要编、绞、琐、插、穿、扣等各式技法,竹篾需越划越薄,竹丝需越劈越细,一不小心还会被竹子伤到自己的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娴熟的手法也需要日复一日的训练。从此以后她看到这些能把竹片做成各种造型优美的竹器的手工艺人们,都会肃然起敬。
李婷竹编作品《竹篮》
李婷参与PACC竹艺研修班创作
弘扬文化留其精髓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为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使道明竹编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发扬,杨静、李婷参加了竹艺研修班,从这次课程中她们也收获颇丰。道明竹编不必执着于传统,也需要吸收其他优秀的竹编技艺,精益求精,使其更加完美。无论材料还是编法都不必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可以让竹编多样化,与其他材料或更适合的编法相结合,创造出更好的竹编工艺品,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感受东方文化的意趣韵味。
杨静、李婷参与PACC竹艺研修班创作
她们非常感谢提供学习机会的PACC,还有一起交流技艺的各位老师和学生,通过不一样的思维,可以借鉴不一样创新,这样的话竹编的新产品开发就会突破瓶颈,开发出新的市场,让更多的人认识道明竹编,让竹编融入到每个家庭,真正体现艺术与生活的结合!通过不断的交流,不仅能弘扬古老的竹编技艺,使其发扬光大,还能从交流中获得成长。
杨静、李婷与荷兰设计师Yvonne共同合作创作
(来源: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