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见到向芝朴,黑色棒球帽,运动鞋,少年气的仿佛同校的学长。交谈过后才知道,95年的他至今已有八年的制陶经验。
“你也知道男孩子嘛,小时候皮,坐不住的,一开始不接受的后面反而慢慢喜欢起来,除了自己的改变,还有就是父亲的推动。”
作为一个在陶器、书法方面有着极大成就的大师,父亲向炳成是向芝朴制陶道路上的指路灯与前行标杆。一个很酷的有趣的,把儿子的生活与工作分开对待的慈父严父,向芝朴言语间透露着年少轻狂对父亲的歉意以及现如今懂事才能领悟的感恩。
“没有我父亲的督促,便没有今天的我。”
血液里流淌着的陶器基因,让懂事后的向芝朴对关于紫陶的一切都异常痴迷。从一团泥土,到一个可称为艺术品的作品,向芝朴对紫陶的感情每天都在升温。
声音轻柔,长发披肩,坐在向芝朴边上的有着一双大眼睛的傣族妹子彭樱可以说是他生命谱中另一块重要的拼图。
“成家与立业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朋友开的新店,喝茶的时候讨论起了紫陶,互留了微信。因为两个人都有共同爱好,然后在一起就有了共同语言。年轻人的想法也大多一样,后来我们一起做作品就很有默契,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很有成就感,就像人鬼情未了里的镜头一样,做陶中的乐趣。”
图为向氏夫妇关于陶的结婚照
“这是我们两个第一次一起做的作品,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完成的,叫做天球梅瓶,我们把它带来了。”
笔者看到了那个被赋予特殊含义,跨过万水千山而来的莹润器皿,在灯光下透着细腻与柔和,是关于两代人对紫陶的感情。父辈的期许,儿子儿媳对古老手艺的传承与新的赋予,这个作品,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交汇的产物。
图为向芝朴与彭樱第一次的合作
彭樱说,“参加这次的非遗紫陶培训班,我们是抱着一定不能让长辈失望的目的来的。我们想和各位大师们学习交流,了解下大师们不一样的艺术风格,他们的技巧手法,然后结合一下,找新的创意,学习新的东西。就像人的一生是需要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修养,我们建水的紫陶也是。”
向芝朴挠了挠头发,“我们年纪不大,我们做的紫陶也就像个孩子一样。但正因为这种新鲜,这种年轻,我们会在紫陶古老的基础之上在设计方面带来新感觉。”
“我也不会让我父亲失望的,我在用行动告诉他,我能行,我们建水的紫陶会走的更好更远。”
图为向芝朴作品
民间儿童玩具吹机儿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