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3 学员风采
织绣非遗访谈苏绣传承人杨敏华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3日

刺绣是一种具有中国情节的美好事物,

而苏绣作为四大名绣之一,

温婉细腻是其特点,自江南之地发源,

历史源远流长,上可追溯千年有余。

由文化部教育部主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协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织绣研修班于今年6月20日—7月20日正式举办。传承人有来自江苏苏绣、河南汴绣、无锡精微绣、湖南湘绣、重庆蜀绣、苗族织锦、上海绒绣、上海宝山十字挑花绣等中国织绣方面的重要传承人,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中国工匠精神传承与复兴的潜在力量。

国家非遗苏绣传承人杨敏华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牟志红老师,擅长花卉,人物。现就职于苏州刺绣研究所。2014年作为非遗代赴法国进行文化交流。2015苏州姑苏区好青年。

苏绣是中国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发祥于苏州吴县一带,在江南地区兴盛。最早可寻迹至三国时期,直至明清时期,苏杭地区已然成为了丝织业的中心。而明朝时期吴地的吴门画派的繁荣使得苏绣兼采文人墨客的风雅情志,或有笔墨韵味,或有文人雅趣。

通过本次刺绣非遗传承人研修班,我们联系上了杨敏华老师,有幸见到并作了简单的采访。浅谈之余,我们了解到作为苏绣传承的新生力量杨敏华老师表示,其实自己原本是学平面设计的,一开始并非是立志要成为一名刺绣工作者。由于一些机缘巧合以及幼年做过刺绣的经历所以才走上了刺绣研究的道路。

作品《律动的水》

“这就是一个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本来是我学平面设计的,正好那年去招聘的时候有个刺绣的展台。我就投了一份简历,然后我就被录用了。我小的时候有一点点基础,六七岁的时候看过我的亲戚做过,还帮我亲戚做了。那个时候我伯母还说我做得挺好,可能我有一点点天分吧。”

你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传承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或者品质呢?

杨:传承人谈不上,因为从事苏绣这个职业的人也比较多。作为一名刺绣工作者,要认真工作,技术过硬,良好的品德,当然还需要极好的耐心,坐得定,最好还要有点美术功底。

作品《仿古昙花》

您参加本次研修班有什么心得和体会呢

杨:心得和体会呢就是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老师,也见识了其他地区的刺绣和其他方面的一些文化和知识。使得本来有些迷茫的状态变得有些肯定,也知道以后要做些什么。

本次研修班有学习到什么技法?是否可以运用在苏绣当中,做一些改进或创新?

杨:我对别人的东西是感兴趣,比如苗绣,我有和杨老师学了一下针法。但是我觉得它(苗绣)的特点用在(苗绣)那里特别美,和我自己做的苏绣产品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别人的东西你可以欣赏学习,我自己的东西我肯定要特别精通,在我自己的方面做得更好。

作品《吹箫仕女》

您觉得机绣会对于传统苏绣有冲击吗?

杨:我从事苏绣来说,我是鄙视机绣的。我所作的刺绣还不同于民间工艺,做出来的产品更偏向艺术品。机绣和我这个不是同一范畴。但是有人觉得机绣也挺美的,他们有他们的审美,我们有我们的审美。你不可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别人可能觉得挺好的,也很适合,价格又实惠。我们更像艺术品,摆在家里看的多一点。你不可能床单上绣一个,也没办法保存。

您能谈谈这门手艺现在的传承现状吗?今后又有怎样的形式去普及呢?

杨:现状就是年轻人越来越少,90后的话会比较少一点。首先,实际的是工资不太高,其次是坐不定,没什么耐心。而且刺绣是短时间不会出效果的,前面有很长的时间要做培训,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一幅作品的。

杨敏华同时也表示自己所在的苏州市,政府也在做推广,有专门的刺绣进课堂,面向小学生的刺绣课程,旨在培养孩子们对于刺绣的兴趣。

不仅是杨敏华老师,更多的传承人老师们也纷纷表示,她们现在所从事的刺绣工作的定位更应该是工艺师、艺术家,而并非是大众所认为的绣娘。绣娘大多数都是绣稿的复制,熟能生巧,更像是手艺工,对书画的领悟能力没有达到一定层次的理解。而苏绣真正需要的鲜活血液则是一批具有美术功底,具有创造力的设计师。不仅仅是要在刺绣上下功夫,更要在绣稿的设计环节,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领悟,并且在刺绣的过程中进行再创作。

(来源: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