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1 学员风采
开封木版年画传承人-任涛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1日


鲁迅先生称

“这些木刻朴实、不涂脂粉、

人物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

也很有乡土味,

具有北方木刻年画的独有特色。”

年味从开封木版年画弥漫开来,

年画艺术在这片土地,

生根,发芽,经历了狂风暴雨后,

手艺人以诚挚的匠心守望,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

相信这民间艺术会世代延续。

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版画研修班旨在促进非遗传承发展与技艺创新水平,我们从传承人身上感受到了中国工匠精神传承与复兴的潜在力量。

任涛

开封木版年画传承人

开封木版年画传承人,师从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任鹤林先生,从事开封年画文献研究、孤本挖掘整理以及公共教育普及工作,协助父亲创办开封年画博物馆。论文发表于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装饰》杂志,参与整理的作品先后被上海世博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河南省美术馆能机构收藏。

任涛作品《鹿鹤同春》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遗存丰厚,民间艺术相映生辉。开封作为北宋国都,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世俗文艺空前繁荣,开封木版年画应运而生。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昔日开封门神之繁华景象由此可见,文献的记载也是中国木版年画源头在开封的有力佐证。木版年画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反映了民风民俗,更是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

任涛在非遗版画研修班进行学习与创作

漫步在历史文化气息浓郁的开封书店街上,对于热爱民间艺术的人来说,这里还有一座宝藏——开封年画博物馆。这是任鹤林先生和他的两位儿子合力创办的,走进馆内,会发现不少展品,年画印版,馆藏文物等等,开封年画发端于上层,繁盛于民间,细细观详,似乎能看到历代人民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从各个时代的年画中发现历史走过的轨迹。

馆长任鹤林先生,可以说是一生都在为开封年画的留存和传承努力着,为了使年画能够世世代代的流传,让更多人看到年画,了解年画,他也曾四处搜寻古年画,虽然连连碰壁,依旧是不遗余力的收集着。因此也才在鲁迅博物馆见到许多珍贵的绝版开封年画,续上了开封木版年画的文脉。因此,现在走进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也能看到这些弥足珍贵的年画了。

任涛作品《刘海戏蟾(鲁迅先生收藏复刻)》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座博物馆是私人博物馆,政府的支持微乎其微,甚至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任鹤林先生一家人,凭着对于木版年画的热爱,或者说是由心而发的责任感,就这么把这座毫不盈利的博物馆建起来了。为了让开封年画博物馆顺利开下去,家里的各种收入除了满足基本生活之需都投在了博物馆的运营之上。虽然馆里平日里安安静静,走进馆里的人也不多,甚至显得有些寂寞,但任涛老师很淡然:“博物馆不收门票,没有盈利也不要紧,只要有人来我们就很开心了。”

任涛作品《状元祭塔(鲁迅先生收藏复刻)》

确实,现如今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会张贴年画增添一些节日气氛。在门上短暂停留些日子后,年画就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许多优秀的传统技艺也难逃日渐衰弱的命运,幸好还有极少数的人坚持着守护着,我曾看到过一句话“手艺人亦是守艺之人”。毫无疑问,任老先生一家便是如此。

任涛在非遗版画研修班进行学习与创作

任鹤林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对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敬畏之心,任意删改都是一种破坏。”我一直不大理解其中的意思,难道现在所提倡的在传统技艺层面上的发展和创新是不被接受的吗?任涛老师耐心的解释道:“敬畏之心是指传统的木版年画保留下来的样式和图案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定要深入去了解,不能似懂非懂。年画是一个即时消费的东西,可能时间长了,就没有具体的资料流传下来,木版也被磨到看不清楚图案,在复刻的时候似懂非懂,凭感觉去还原图案,就可能会造成一些失误。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桑茂林副教授在为学员们上课

例如有一块版,它的图案中间有一个车轮,像是闪电,一开始我们不懂,本以为是个装饰图案,后来才明白这是表示车轮转的速度。如果似是而非的复刻它,那就会误导其他人。其实在不断了解年画的过程中,你会觉得前人怎么能够做到如此的精细,会被他们的智慧和技艺所折服,随着你对木版年画文化的日积月累,你的敬畏之心会慢慢的自然的生长出来。”

任涛在非遗版画研修班进行学习与创作

做研究就是要这样较真,模棱两可只会带来更大的差错,任涛老师给我展示了许多关于开封木版年画的资料,其中不乏一些年画的轶闻趣事,在木版年画《凤香兰》中,三位小脚侠女的“三寸金莲”被印成了崭新“解放脚”。在中国门神中,秦琼执双锏,敬德执双鞭,而在中国邮政发行的年画邮票中,却把双锏大将误认为双鞭大将敬德。当代民众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漠视由此也可见一斑。

任涛作品《秦琼敬德(步下鞭)》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文化,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创新,任涛老师说“年画它本身在传统文化中的颜色和造型是不能够被改变的,我们生活在中国的山水之中,这更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品行和审美。那么年画它的载体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变化,所有的艺术载体都能够体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因为它只要能体现出年画中传统文化的韵味就可以,不用纠结于这个味道是否变了,因为年画最终传承下来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只要大家能够多去了解它,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生活体验,你身体里的文化会迸发出来。年画的传承需要别人去亲近它,才能引发了解年画的兴趣,需要让它进入到大众视野当中。”

汪大伟教授、金江波教授与学员们亲切交谈

想到面前的这位学者为了搜集关于开封木版年画的资料已经“读破万卷书”,心里着实敬佩,文献搜集的工作,就好比大海捞针一般,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出一两句和目标有关的文字来,一点一点的再将开封木版年画的历史建构起来。尽管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不断的自我怀疑,但为了木版年画必须这样,也要继续下去。

任涛作为学员代表在结业仪式上发言

李宗盛在《致匠人》中说道:“我们要保留我们最珍贵的,最引以为傲的,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送往前。”任涛老师也坦然说道,自己尝试过其他的事情,无论是开公司,拍电影,还是教书,往往还是和木版年画的普及和传承有关。

汪大伟教授、金江波教授共同为任涛颁发结业证书

“我和开封木版年画有着羁绊,不论向外走多远,都会重新走回木版年画这里,就像有一根无形的线在牵引着,或许这就是命运!虽然这个时代的发展大潮中凭一己之力是无法改变现状的,可一种责任与使命感又使我义无反顾的不断前行。”

任涛作品《连年有余(新年画)》

随着一些新的史料与品种的发现,接下来,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的木版还要再进行一轮复刻。

任涛老师最后说道:“谈不上什么大义,我们做的只是为了前辈先贤们创造的这些灿烂文化遗存不能在这一代人手中断掉,能够薪火相传。所以,我们一直在路上!”

(来源:上海大学美术学院)